关于 私信 归档 搜索 - UAPP

暗浮生

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

如何用一年时间积累3年工作经验? 


摘录


一、构建框架,让提问成为一种本能


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:大部分人之所以想要回答或分析问题,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,而是为了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。

我们时常会不自觉地陷入理所当然的“内在视角”。

想要具备快速的学习能力,首先要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,站在更系统的体和面上看局部,从复杂中抽丝剥茧地寻找问题的本质。


二、学习招式,掌握多元化的认知模型


得到的罗胖曾经总结果这样一个公式:一个人的成就=核心算法×大量重复动作。大量的重复每个人都能做到,所以关键取决于核心算法,也就是方法模型。

比如说,在商业文学创作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套路,叫做SCQOR框架:

  • S:Situation(背景)

  • C:Complication(冲突)

  • Q:Question(疑问)

  • O:Obstacle(障碍 )

  • R:Resolution(结论)


真正高价值的方法论往往有3个特点:

1. 规律性,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因素

2. 基本性,从复杂性中寻找基本共性

3. 流程性,从无序中找出节奏性


三、有效重复,靠记录不断自我迭代

在这个数据文明的时代,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种数据化思维。

我发现凡是那些成长迅速的人,都有一个坚持记录的习惯。这种记录未必是长篇大论,哪怕只是在备忘录上每天记录一点心得。

晚清重臣曾国藩一生成就惊人,他曾在书中写道,他坚持“每日楷书写日记,每日读史十页,每日记《茶余偶谈》一则”。他的目标是每天坚持,“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,虽行船走路,俱须带在身边……誓终身不间断也。”

简单来说,曾国藩把每天必记的事分为三类,涵盖了其一天的主要经历:

  1. 一天的工作和行程,比如今天参加了哪些会、讨论了什么问题;

  2. 读书心得,例如晚上读了哪些书、有什么心得体会;

  3. 闲暇聊天,如饭桌上会过哪些客人、获得了哪些灵感。

除了曾国藩外,我还曾看过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的自传。其中写到他有个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,无论走到哪里,哪怕是到商场里巡视,都有可能随时蹲下身来记录一二。

上述的例子,其实只不过道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:如果把一个人的认知和方法论比作核心算法,那么“坚持记录”则是建立数据库的必要前提。


当我们谈到记录的习惯时,还会有人陷入另一个误区,即“无效重复”。

所谓无效的重复,其实就是建立在形式上的机械活动。

好比同样是去健身房运动,为什么有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练出8块腹肌,而有的人到头来仍然是一身赘肉?

原因很简单,因为前者关注「拉伸区」,而后者只停留在「舒适区」。这就如记录本身,其实是一种对信息二次处理的内化表现,重要的不是记录本身,而是你对信息的组织分类。

所以,无论工作还是健身,其实道理都一样,我们是为了用记录来消化难题,啃得是那些难啃的骨头。


如何用1年时间积累别人3年的工作经验?

在我看来,方法有以下三点,供你参考:

  1. 学会提问,建立系统化的视角,不断发现问题的本质;

  2. 掌握方法,建立多元化的认知模型,用工具代替蛮干;

  3. 习惯记录,养成二次处理信息的习惯,吾日三省吾身。

最后,我想补充一句:正所谓“不积硅步,无以至千里”。高手的特别之处,在于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。当我们用“敢为天下后、后发先至”来形容一个人时,多半不是说他有多么聪明取巧。

而是他早早就打下了深厚的内力,只不过如今才是他最恰当的时机。



来自https://www.flipboard.cn/articles/http%3A%2F%2Fwww.woshipm.com%2Fzhichang%2F1625645.html?section_id=flipboard%2Fcurator%252Fmagazine%252FcqZO7hBRSyar44MVxPeEGw%253Am%253A184483403

 

评论
热度(2)
©暗浮生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