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 私信 归档 搜索 - UAPP

暗浮生

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

诸葛亮没啥了不起嘛——可是谁比他厉害呢?

诸葛亮,很大程度上,在三顾茅庐后,改变了刘备的思维方式。

《隆中对》时,刘备有志向但没想法,诸葛亮跟他提了:先取荆州,再取西川。


就在刘备当阳败北时,诸葛亮跟他提出要求,去和孙权结盟,共击曹操。此后诸葛亮渡江与孙权结盟,大夸刘备手下还有两万以上的人力,要求孙权与刘备“协规同力”。之后就是赤壁一战成功。

很少有人思考过:如果诸葛亮不在,刘备会怎样?依照刘备一贯的做派,他有可能直接依附了孙权,成为孙权的客将——一如此前,他依附刘表、袁绍、曹操们一样。而诸葛亮,一直在给刘备争取自己的一方独立领土。

而在拥有了诸葛亮之后,刘备第一次,试图主动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。


诸葛亮和刘表的儿子刘琦关系甚好,还为他出了计策,逃脱了蔡瑁一族的迫害。于是刘琦和刘备成了利益共同体。赤壁之战时,刘琦成为了刘备的后盾;赤壁战后,刘琦又成为了刘备的一杆旗帜:刘备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,于是荆州南部四郡,传檄而定。等刘琦一死,刘备名正言顺,接替刘琦,成了荆州牧。

他的第一片基业,是这么得到的。

然后,他的天下,才真正逐步开启。



诸葛亮,是个贤相
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里,说诸葛亮可以和管仲、萧何、子产、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。按刘备死时,诸葛亮四十三岁,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。他所做的事儿:抚慰百姓,规定礼仪,确立官职,制订制度;开诚布公。实事求是,不搞虚的。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,是“畏而爱之”。又怕他,又爱他。奇怪吗?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,不是滥好人和稀泥,而是严刑峻法,行事狠辣。为什么没有抱怨呢?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,没人能抱怨。

——执法松泛招人爱,不难;执法严格,还能招人民热爱,这才是神话。

——换句话说,诸葛丞相,其实是诸葛青天大老爷啊。


诸葛青天的私人品德是完美的,这一点,罗贯中也很少说及。

诸葛亮曾跟后主说过,他的财产,合计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和十五顷薄田,他自己死的时候,不会留下多余财产。到他故世时,确实如此。诸葛亮逝世后,蜀汉百姓私自在道旁祭祀他,最后朝廷看着没法子了,立起庙来,于是香烟鼎盛,真是有十里长街祭丞相的意思。诸葛亮殁后数十年,西川人民都在念叨诸葛亮好,仿佛西周人民歌颂周公召公一样,把他当圣人看待。


其他事实:

——虽然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大家都会背,但大家很少意识到,他给刘禅安排的董允、费祎、蒋琬那几位多么帮忙。诸葛亮出征在外,朝廷照常运转;诸葛亮死后,蒋、费、董又让蜀汉朝廷稳稳运转了三十年。而在此期间,曹魏经历了正始之变,司马家当政,一个皇帝被贬黜(曹芳)、一个皇帝被杀死(曹髦);东吴则有诸葛恪和孙郴两代权臣被杀,一个皇帝被废(孙亮)。相比起来,蜀汉直到灭亡,未曾内乱。

——诸葛亮确实是个发明家。虽然木牛流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,南征孟获时发明了馒头也只是传说,但连弩、铸刀等还是够瞧的。日理万机的政治家还能顺手搞搞发明,普京估计也得发愣。




这里涉及到一个认知误差。

在民间故事里,打仗是很简单的:

诸葛亮、徐世绩、李靖这种军事家,被描述成牛鼻子老道;

张飞、程知节(咬金)、胡大海这种猛将,被描述成花脸憨人。

君王都是软耳根子,要听奸妃和国丈的话。

打仗靠单挑和个人血气;谋略靠埋伏和火计;这些都符合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。


《三国演义》里,诸葛亮那些锦囊妙计、装神借风,其实许多灵感出自《全相三国志平话》,那都是民间段子。实际上,《三国演义》的许多读者,都以为徐州和荆州只是几座城池(小说里都有类似描写),不知道那是行政区划;以为打仗就是两阵对圆,谋士负责念几句而已。

不是的。


一向对诸葛亮的争议,总觉得正史中的他,没有如《三国演义》那么神出鬼没,尤其是陈寿这两句话:

“然亮才,於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”——嗯,诸葛亮不擅长奇谋和将略。

“盖应变将略,非其所长欤!”——嗯,诸葛亮不擅长应变。


但是……等一下。

陈寿说诸葛亮长于治戎,治戎者,整饬军队是也。史书说诸葛亮用兵,“止如山,进退如风,兵出之日,天下震动,而人心不忧。”这几句,基本就是《孙子兵法》提到的境界了。兵法严整,不扰百姓,岳飞的岳家军也不过如此。至于他的屯营布阵,更是杰出,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去看他的营垒布局,感叹“天下奇才也”。

治军有法,统御有方,不过如此。


三国时,天下十三州。曹魏九州半,东吴二州半,蜀汉一州。到末期,曹魏超过四百万,蜀汉灭亡时二十八户,九十七万。吴国大鸿胪张俨的说法是:诸葛亮能用的兵力,基本也就是五万之数;曹魏的地界,十倍于蜀汉。结果是?


诸葛亮初次北伐,得到三郡响应,马谡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,败北,诸葛亮退兵。

诸葛亮攻陈仓,粮少退兵。魏国追击,王双被斩。

诸葛亮派陈式取了武都、阴平二郡,从此这两处半永久归于蜀汉统辖。

诸葛亮北伐,司马懿亲自督率张郃、费曜、戴陵、郭淮等来战,诸葛亮退兵,张郃追击,被射杀。

——这里得多提一句。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,众所周知,曹魏除了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、曹洪这几位亲贵大将,就是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这五位最厉害了。夏侯渊死于定军山刘备指挥的黄忠所部,于禁被关羽擒住,张郃死于诸葛亮之手。张郃死时,是国家第二高的军事长官车骑将军。


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,与司马懿相持。司马懿不敢出战,又被手下嘲笑“畏蜀如虎”,于是跟魏明帝玩双簧:上书要求出战,魏明帝问辛毗“他要出战就出啊,这是闹哪出?”辛毗:“他这明摆着是不想出战又得摆姿态”,于是辛毗亲自拿了天子诏令去前线,“不是司马懿不敢跟诸葛亮打看见没,是天子不让!”司马懿这才慑服了人群。


不知道您怎么看,但拿现在打个比方吧:

一个面积不到我国1/9,人口不到我国1/4的南方国家,跑来打我国五次,打得我国只有还手之力,我国军衔排第二的张郃元帅还战死了。

作为被攻打的那方,您会觉得脸面有光吗?



哪位说了:不对啊,陈寿不是说诸葛亮应变战略,不是长处吗?

实际上,原话是这样的:

“然亮才,於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於将略。而所与对敌,或值人杰,加众寡不侔,攻守异体,故虽连年动众,未能有克。”

翻译的意思:

他诸葛亮,相比起奇谋来更擅长治军,管理人民的本事比战略强,他所遇到的又是人中豪杰,加上又是主动进攻,加上人还不如你多,所以没能成功……

——这话细想,不大好听。

好比有人跟魏国诸将说,“哎呀我打麻将比较好,德州扑克不大行;您又是人中豪杰;我筹码还不如你多;在你家打德州扑克,我没打赢你”。

——你会不会觉得,他那句“人中豪杰”,有点讽刺的意思呢?

——如果这样的人还算“不会打仗”,那他的对手们,真是要羞愧死了。


第三方观点,吴国大鸿胪张俨认为:

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,跟曹魏比起来,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,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,刑法整齐,反客为主,几万步卒,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;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,手握精锐,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,只是忙于自我保全,让诸葛亮自来自去。假设诸葛亮不死,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,无法解甲释鞍。到这地步,胜负也很明显了。

——就这样,还能说诸葛亮没胜过司马懿么?




实际上,在公元234年,五十四岁的诸葛亮面对的是这么个局势:

二十七年前,那个又高又帅的山东青年,在曹操已经控制天下2/3的状态下,开了这局游戏。按说,天下定了2/3,这个开局,已经太晚太晚了。

然而,诸葛亮认准了四十六岁、颠沛流离、四处给人打工的刘备,自己选择了最高难度。

他给刘备布置了隆中对,让刘备第一次试图拥有自己的领地。他为刘备促成了孙刘同盟,击退了曹操,掌握了荆州,控制了西川和汉中,三分天下。到此为止,他的计划很成功。他从当一个县级干部的秘书,一直把他推到了三分天下的君王位置。


然后,计划因为孙权和吕蒙偷袭荆州、斩杀关羽,随后是夷陵之战,以及刘备逝世——诸葛亮曾因为没劝住刘备而感叹法正的早逝。

但他没有认输。他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才能,担当着蜀汉实际的君主地位,营造了一个富裕繁荣、路不拾遗、没有醉汉的国家——一个没有了他,还是可以支撑三十年稳定的国家——然后用只占对方1/9的资源,不断攻击曹魏,试图让曹魏再一次发生内乱,然后把握住机会。他没什么物欲,家里也只有桑树八百、田十五顷。吃得少,想得多。


曹操手下,有自己出征时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的荀彧,有专门负责出谋的荀攸,有问啥意见都懂的贾诩,有给他下决定的郭嘉,有程昱、刘晔、蒋济、司马懿们。而诸葛亮,在刘备出征汉中时负责日常工作,在与刘备初遇时给他规划未来行程,给刘备下决定,最后自己亲自负责规划国家、制定法度、选拔官吏、训练、整饬、日理万机之余,还能搞搞小发明。


一种说法是:诸葛亮选择了刘备,是因为在这里容易出头——曹魏竞争太激烈啦。

然而:举荐诸葛亮的徐庶在曹魏,是御史中丞。刘备麾下的黄权,投降了曹魏,最后到了车骑将军(仅次于大将军的最高军事长官),开府仪同三司——金子到哪里都是要发光的。

而诸葛亮在蜀汉开国时,直接就是丞相。他的才具,到哪里都遮不住。



换成刘备视角,思索一下。


我是刘备,一个四十六岁的河北男人。人缘挺好,有一群好哥们跟着我,但奔走天下二十几年,一直没地盘。

眼看天下十三州分崩,我连一州之地都没有,也就在一个州领导手下做事,做一个县领导。

可恨的是,一个知道我器量,一心要害我的安徽人姓曹的,已经把中国北方统一了,正准备来弄死我。


这年,我遇到一个二十七岁的山东青年。

他对我说:北方现在大局统一了,很难搞。咱们可以跟江南的一个年轻军阀结盟;再想法子拿下湖北和湖南这里,再拿下四川,向陕西走。这样三分天下。

等北方有机会了呢,陕西和湖北两路出兵,就有得打了。

他还说,这个套路叫隆中对。

我乍一听,觉得这个套路还真好玩,但真能实现吗?


那个山东青年还和州领导的大儿子打好了关系。结果那个姓曹的安徽人打过来了,州领导死了,州领导二儿子投降了,姓曹的把我打残了。我没办法了,穷途末路啦。

那个山东青年就亲自去江南,还真完成盟约了。

结果我又和姓曹的安徽人打了一架,打赢了。

我跟江南那个年轻军阀结着盟,因为山东青年跟州领导的大儿子关系好,许多当地人就听大儿子的话,也就听我的话,慢慢我把湖北湖南的许多地方都收了,我也有块地盘了。

后来我按照那个山东青年的思路,又想法子打下了四川,打下了汉中。


我之前奔走二十年,一寸地盘都没有,只能当个县领导,只是有一批好哥们和小舅子们跟着。

听了山东青年的话,我有了一个半州的土地,甚至还把那个姓曹的安徽人又打败了一次。

我有时想:怎么这山东青年说的那些话,听着也没什么,可是十二年来,一步步都实现了呢?



所以,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诸葛亮,把这个一开始就注定要输,好容易打出转机又被盟友插了一刀的局面,一直扛着,一直到濒死之际,还坚持领着军队,在西北渭水边缘战斗呢?不知道。


很多年后,东晋的桓温遇到一个百岁老人,说少年时见过诸葛亮。于是有以下对话:

桓温:“诸葛丞相今与谁比?”

老人:“葛公在时,亦不觉异;自葛公殁后,不见其比。

——“诸葛亮在时,似乎没啥了不起;他死后这么多年看看,还真没人比得上。”


我们后世,在知道前因后果的情况下,会觉得诸葛亮的所作所为,似乎也不那么可怖。

真站到他的处境,想一想他的日常生活,想一想公元207-234年间他的所作所为,如何硬生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走向,才能领会到他的匪夷所思。而且,他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,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,会紧张会惊惧,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。

站在他的世界里,用诸葛亮的眼光打量一下周遭,想象一下:为什么他二十七岁提了一个构思,然后就能一步一步实现,将一个绝境中的四十六岁县领导扶上天子之位,将公元208年看起来就要统一的局势,硬掰出一个鼎足之势呢?为什么他已经掌握了那么大的权力,大到后世其他枭雄掌握了此等权力后便纷纷谋反的程度,却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?


真是太神奇了。



分享自 https://flip.it/nw0GC-

评论
热度(10)
©暗浮生 | 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