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 私信 归档 搜索 - UAPP

暗浮生

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

“一刀切”遍及各个工种的限薪令并不可取

优秀的实力派演员、创意人才也应得到更多倾斜和鼓励。

王千源6180万片酬不肯降,谁捅破了“限薪令”的窗户纸? 


摘录


“几个小时前,大老板愿意用一千万买我春节的时候拍戏。没想到现在,有人要我用几百万买回自己的命。”在《解救吾先生》里,饰演吾先生的刘德华对饰演悍匪张华的王千源说道。这一幕,戏剧性地映照进现实。


据知情人曝王千源方在拍摄已于今年5月3日上映的《七日生》时,不肯按“限薪令”规定降薪,坚持按照原定合同向剧方索要6180万片酬,否则罢工。剧方原本打算支付3000万片酬,最终剧方不得不同意艺人方的要求补付超付3200万,还提供了王千源的出工记录,指其在拍戏时经常迟到早退,团队试图更换合同避税等。




目前,网上舆论分为两派:一派认为,“老戏骨太奸诈,限薪令只是个摆设吗?”,一派认为,“剧方无信义,不按签约合同办事,还挂人甩截图想靠舆论抹黑对方,毫无职业道德,以后哪个明星敢接他们的戏?”




限薪令在落地执行上遭遇的种种困难,作为乙方的艺人与作为甲方的剧组方的纠葛矛盾,以及大牌艺人之间的话语权悬殊,签合同在先,政策在后,“法不溯往”的法治原则,都在上述事件中暴露无遗。而这只是冰山一角。


真正的限薪风暴是在2018年下半年降临的。这一年,也是影视行业黑天鹅事件频出的一年。6月,中宣部、国家电影局、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通知》,要求加强对影视行业天价片酬、阴阳合同、偷逃税等问题的治理,演员嘉宾片酬不得超过总成本40%。


对于撇去泡沫的头部流量艺人和一线演员而言,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,不过,金字塔底更不好过:“自去年10月以来,多名艺人保持观望态度,推掉工作,后来因为曝光率下降又不得不重新复出工作,结果就是项目方接洽艺人比以前容易了,因为竞争变得更激烈了,组讯比前年减少了四五倍以上,一线艺人接二线艺人的活,二线艺人接三线艺人的活,底层无活可接。”一位明星工作室人员说道。


在爆发利益纠纷后,一般来说,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稀缺演员资源在博弈中占据上风和话语权。“像王千源这种硬汉型老戏骨,国内能够替代他的人比较少,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剧组开出高价抢他过来的原因。”剧方曝料,用网络舆论煽动情绪占据上风的办法虽屡见不鲜却行之有效。“这次应该是他得罪了人,要整治他。”一位编剧分析道。


另一位经纪人则提出了另一重隐忧:“限薪令并不只是针对演员,而且是针对编剧导演等等所有剧组人员的,平台划出红线,高于3亿的戏不买,现在我们所有预算收紧,能够选择的题材和体量也比较有限了,如果想像HBO一样拍出《权力的游戏》这种工业化奇幻大制作也不太可能了。”


“惟明星论”的天价片酬固然是行业浮躁泡沫的表现,而违背政策法规合同造假也应当受到相应处罚,不过,“一刀切”遍及各个工种的限薪令并不可取,真正需要限制的是那些注水天价薪酬者,优秀的实力派演员、创意人才也应得到更多倾斜和鼓励。


阅读全文请点击↓


来自:https://www.flipboard.cn/articles/https%3A%2F%2Fmp.weixin.qq.com%2Fs%3F__biz%3DMzIyNzc4NjM0Mg%253D%253D%26chksm%3De85ab51ddf2d3c0bfbb58fc96a4fcaed3ffbb44e38008636028790d8f3f7680b46f36ef7b95a%26idx%3D3%26mid%3D2247491092%26scene%3D0%26sn%3D20ca90be7074e6374c728bb10c9b7200%26xtrack%3D1%23rd?section_id=flipboard%2Fcurator%252Fmagazine%252FdqaVA_GsSReyZzM04UBOVw%253Am%253A8001411312

 

评论
热度(1)
©暗浮生 | Powered by LOFTER